智能快递柜作为“无接触配送”创新模式,在提升物流效率、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调研发现,该新兴业态在快速扩张过程中,逐渐成为新型违法犯罪行为的滋生地,亟待引起高度重视。如违禁品流通暗渠潜行,形成监管真空地带。当前部分智能快递柜存在“零核验”管理漏洞,用户仅凭取件码即可完成物品流转,客观上形成“人货分离、钱货两清”的隐蔽交易通道。据公安部门通报,2023年侦破的某跨境贩毒案件中,犯罪嫌疑人通过快递柜完成37次毒品交接,全程使用虚拟身份与加密通讯工具联络,支付环节采用Q币、游戏代币等虚拟货币结算,形成完整犯罪链条。此类案件呈现涉案物品多样化(含涉枪、涉毒、涉野生动植物制品等)、交易虚拟化、取证困难化等特点,案件平均侦破周期长达8.2个月。
运维体系存在安防漏洞,财产损失风险突出。行业快速扩张与安全管理投入失衡问题凸显。某头部企业年报显示,2022年其快递柜数量增长43%,但安全运维预算仅增加5.6%。据第三方投诉平台统计,2023年上半年智能快递柜失窃案件同比上升28%,其中75%涉及非授权人员通过“技术开柜”实施盗窃。典型案例显示,某维修承包商利用系统后门程序,在3个月内非法获取12万条存取记录,实施精准盗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万元。
信息泄露风险高发,新型诈骗手法频现。智能快递柜作为社区物联网终端,其数据安全防护等级与实际风险严重不匹配。如南京市江宁开发区检察院办理的加盟诈骗案,犯罪分子通过伪造“智能柜收益分析报告”,以年化收益率36%为诱饵实施诈骗,受害群体中55岁以上中老年人占比达62%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柜体广告屏已成为违法信息传播新载体,监测发现某品牌快递柜推送的所谓“特价商品”链接中,12%指向非法集资或钓鱼网站。
建议构建智慧监管体系。推动建立“一柜一码”溯源管理系统,强制要求智能柜运营商对接国家邮政局安监平台,实现寄递物品“来源可溯、去向可查、责任可究”。研发应用智能安检系统,在重点区域试点部署具有CT扫描、痕量检测功能的第五代智能柜,运用AI算法实现违禁品自动识别。
健全行业安全标准。将快递柜运维纳入特种行业管理,建立从业人员背景审查和动态管理制度,关键岗位实行公安部门备案制。制定智能快递柜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细则,强制要求运营商通过三级等保认证,用户生物特征数据存储必须满足本地化要求。
完善社会共治机制。创新“快递柜安全员”制度,在每个社区都配备经专业培训的智能快递柜管理员,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。建立“可疑包裹”全民监督奖励机制,开通95125智能柜安全专线,对有效举报线索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奖励。开展“安全快递进万家”专项行动,针对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制作情景式安全教育短视频,在取件界面设置强制观看环节。
强化法治保障支撑。建议有关部门对智能快递柜明确运营商“避风港原则”适用边界,同时推动修订邮政法,将智能快递柜运营企业纳入“寄递服务提供者”范畴,压实企业主体责任。